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5G全球组网卫星发射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5G全球组网卫星发射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5G通讯、量子传输和北斗导航存在技术融合可能性吗?
感谢邀请。我是三月冬不拉,幸会,我固执,乐观,孤独却也幽默,遇见你我要说是你的***,更是我的***。下面我们聊十分钟的天。在这里不讲故事,只分析问题回答问题,解决问题。
1)如何理解5G通讯。
2)北斗导航与5G融合。
3)量子传输的研究与融合。
我们先来看什么是5G:
在移动通信领域:第一代是模拟技术;第二代实现了数字化语音通信;第三代是人们熟知的3G技术,以多媒体通信为特征;第四代是4G技术,其通信速率大大提高,进入无线宽带时代。第五代就是5G,对5G进行了定义:“5G是一个端对端的生态系统,可带来一个全面移动和联网的设备。通过由可持续商业模式开启的、具备连贯体验的现有和新型的用例,它增强了面向消费者合作者的价值创造。”简单来说,5G将满足人们对超高流量密度、超高连接密度以及超高移动性的需求,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清视频、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云桌面以及在线游戏等极致业务体验。
4G技术的导航应用可能会遇到某个盲点,有5G技术作支撑,监控将更快、更完整,而且5G设备更便于移动连接或无线接入。北斗导航+5G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精准的时空和信息高速公路。5G和北斗的融合是OK的。也是目前的主流,至于研究进展到哪里了,暂不清楚。
2020年6月中旬一则来自中国量子通信领域里程碑式的***,登上了全球知名杂志《自然》的头条。据悉由量子通信先驱者潘建伟院士带领的团队,与中科院的研究团队合作,实现了星地间千公里级加密密钥的同时输送。在我国“墨子号”量子卫星的星地***下,科研团队以量子纠缠为基础,在全球首次完成了利用卫星中继、达到上千公里地面站间量子密钥的分发,相比于以往地面没有可信中继的密钥分发距离上,再次上升了整整一个数量级。而且本次量子通信能在量子卫星不完全受控的局面下,利用物理原理本身实现通信安全。
量子论与信息论的融合与发展,逐渐形成了“量子密钥分发”和“量子***传态”这两种量子通信方式。
5G通讯、量子传输和北斗导航存在技术融合可能性吗?当然,目前这就是正在研究解决的问题。
5G通讯、量子传输和北斗导航三者都是前沿科学技术。互联网、地面移动网、天基网的融合是必然趋势。
所以,人们都祈盼这三种通信手段在技术上能够融合,用“黑科技”形成一个交汇点,将这三者成为有机的共同体,发挥更强功能、更加迅捷安全的通信作用。
那么,这三者在技术上融合有可能性吗?现代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,为这种融合提供了理论设计的可行性和技术上支撑的现实性依据。
首先,从三者的性质上看:5G是用超高频的电磁波在空气中无线传输信号;量子传输是利用量子纠缠原理进行传输信号;北斗卫星是用低频电磁波传输信号。
这三者的技术原理都不一样。目前技术还无法将北斗卫星低频电磁波、与5G超高频电磁波直接连接或混揉使用。所以,北斗卫星如***用5G信号,因距离问题无法直达地面,5G信号也无法直送卫星。
与量子传输关系上、传递信号的方式不同。5G和北斗卫星属于和量子不同性质的传输介质。
其次,从三者的功能和作用来看。5G主要是解决速率和带宽问题;北斗卫星主要解决覆盖面和精准导航、精密定位问题;量子通讯是以量子计算机为节点、利用单光子不可分割性、和量子态的不可***性,解决通信安全密钥问题,保证信息不可窃听、不可破解。这三者都离不开地面网络的支持。
还有,北斗卫星接入互联网须通过地面[_a***_]。因为卫星通信要求地面接收信号的设备具有较***射功率,除特种需求外、一般不易普及直接使用。
5G信号要到达北斗卫星亦须通过地面基站。量子传输空中可传递数千公里、在地面只有数百公里,也须要地面基站“助推”去发挥功效,用地面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协同完成任务。
综上所述,三者技术上融合的节点,在于地面基站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5G全球组网卫星发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5G全球组网卫星发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